2022届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赵宏义 校友毕业感言

来源:赵宏义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6-11 15:41:27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《工具之上:计算机应用的温度哲学》

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四年,是一场在 "工具理性" 与 "人文温度" 间寻找平衡的哲学之旅。大一时,我沉迷于掌握各种软件技巧:用 Python 爬取全网电影评分,用 Tableau 制作炫酷的数据大屏,以为技术的终点是 "无所不能"。直到大二在图书馆帮一位视障同学安装屏幕朗读软件,听着他通过语音反馈 "看见" 书籍内容时的欣喜,我忽然意识到:工具的价值,不在于功能多寡,而在于能否触达人心。

 

大三参与 "银发数字课堂" 志愿活动,让我真正读懂了技术的温度。我们为社区老人设计 "极简版手机使用手册":将微信图标换成红色大字体,用漫画图解 "扫码支付防骗要点",开发 "子女远程协助" 小程序。当看见 78 岁的王奶奶用我们的软件给孙子发语音,颤巍巍地说 "这是我第一次发消息" 时,那些曾被我视为 "低效" 的交互设计,突然有了穿透屏幕的力量 —— 计算机应用的终极答案,或许藏在技术降维的温柔里。

 

专业教会我的,是 "以用户为中心" 的设计哲学。在开发医院导诊系统时,我们推翻了三版 "功能丰富但操作复杂" 的方案,最终选择 "大字按钮 + 语音导航" 的极简模式;为残障学生设计考试辅助系统时,我们在键盘操作外增加眼动控制模块,让技术成为 "看不见的拐杖"。这些实践让我明白:真正的应用技术,是让工具隐身,让需求显形,就像文档中说的 "成长在反思中积累",每一次对 "技术炫技" 的否定,都是向 "用户本真" 的靠近。

 

站在毕业的节点回望,那些被我优化过的老人机界面、为特殊群体定制的快捷键、在实训报告里写下的 "用户体验优先" 原则,都成了最珍贵的成长注脚。未来,我将带着这份 "工具之上" 的温度哲学,在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里,做一个有同理心的技术人 —— 既懂得用代码构建功能,更懂得用理解拆除技术壁垒,让每一项应用都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温柔桥梁。

 

愿我们永远记得,在追求 "技术效率" 的路上,不要忘记给世界留一份 "慢慢来" 的包容,让计算机应用技术,不仅有 0 与 1 的精准,更有人间烟火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