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届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马立原 校友毕业感言
来源:马立原 发布时间:2025-06-11 15:47:54 浏览次数:
《比特海的守夜人》
四年信息安全之路,是在比特海洋深处守护灯塔的旅程。大一初闻 "黑客" 与 "漏洞",我像好奇的潜水员,在《网络安全基础》课上触碰防火墙的涟漪,用 Wireshark 捕获第一缕数据报文的微光。当第一次修复 Windows 系统漏洞,看着安全日志里的攻击记录被标记为 "已拦截",我忽然懂得:在这个数据如海水般涌动的时代,我们都是隐形的守夜人。
大二加入 "白帽战队",真正触摸到攻防的脉搏。在 CTF 竞赛中,我们对着加密流量包抽丝剥茧,在代码审计中寻找 SQL 注入的蛛丝马迹。记得某次夺旗赛,为破解一个混淆的恶意代码,我们在实验室熬了整夜,当最终定位到缓冲区溢出漏洞的瞬间,黎明的光正透过百叶窗,在屏幕上画出二进制的密码 —— 原来安全工作的浪漫,藏在每一个被征服的 0day 漏洞里,藏在团队成员击掌相庆的 "Got it!" 里。
最难忘的是大三的 "医疗数据守护" 项目。我们为医院设计数据加密方案,从传输层的 SSL 证书配置,到存储层的国密算法应用,每个环节都如履薄冰。当看到患者病历在区块链上形成不可篡改的时间戳,当听到医生说 "再也不用担心查房记录泄露",那些曾让我头疼的密钥管理、渗透测试,突然有了生命的重量 —— 信息安全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,而是用代码编织的隐私防护网,是对每一个数据背后的真实人生的敬畏。
专业教会我的,是 "攻防同源" 的思维:既要像黑客一样思考攻击路径,又要以守护者的姿态构建防御体系。在模拟 APT 攻击演练中,我们用 ATT&CK 框架推演攻击链,再用零信任架构逐个封堵缺口;在隐私合规审计时,我们学会在数据利用与用户权益间寻找平衡点,就像文档中说的 "在承担中积累",每一次攻防演练都是对责任的称重,每一行安全策略都是对信任的承诺。
站在毕业的瞭望塔上回望,那些在蜜罐里诱捕的攻击流量、在渗透测试报告里标注的风险等级、团队协作时画满黑板的攻击树模型,都成了青春的星图。感谢每一个在漏洞预警群里惊醒的深夜,感谢老师在攻防实验室的悉心指导,感谢用户一句 "有你们在,数据很安全" 的认可。未来,我将带着 "比特海守夜人" 的信念,在网络空间的暗战中,做永不熄灭的灯塔,让每一个字节都在安全的航道上航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