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届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杨森 校友毕业感言

来源:杨森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6-11 15:49:48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《安全的重量:藏在字节里的责任》

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四年,是一场与 "数据重量" 对话的哲学之旅。大一时,我以为安全是防火墙、加密算法等技术工具的堆砌;大二时,当看到某酒店用户数据泄露导致千万人信息被贩卖,我第一次感受到数据背后的重量 —— 那是千万个真实个体的隐私,是企业信誉的基石,是社会信任的纽带。

 

大三参与 "政务云安全加固" 项目,让我真正理解这份责任的分量。我们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渗透测试,在代码里发现一处隐蔽的越权漏洞,若被利用可导致敏感政务数据泄露。修复漏洞时,我们不仅修改了代码逻辑,更建立了 "三重校验 + 实时审计" 的安全机制。当看着加固后的系统在压力测试中抵御住 DDOS 攻击,我忽然明白:信息安全工作者的笔下,每一行代码都承载着公民的权益,每一个策略配置都关系着社会的稳定,就像文档中说的 "服务同学,奉献集体",我们的使命是用技术守护更广阔的 "集体"。

 

专业教会我的,是 "安全无小事" 的敬畏心。在设计物联网设备安全方案时,我们为智能电表增加硬件加密芯片,防止攻击者篡改计量数据;在参与 APP 隐私合规检测时,我们逐条核对权限申请,确保 "儿童类应用绝不收集位置信息"。这些看似繁琐的工作,却是信息安全的毛细血管 —— 它们看不见摸不着,却维系着整个数字生态的健康。

 

站在毕业的天平前回望,那些被我标记为 "高风险" 的漏洞报告、在等保测评中获得的 "优秀" 评级、团队协作时签下的保密承诺书,都成了责任的刻度。未来,我将带着这份 "如履薄冰" 的谨慎,在信息安全的领域里,做一个精准的称重者 —— 既能用工具丈量漏洞的风险等级,也能用良知称量数据的伦理重量,让每一个字节都在安全与合规的天平上保持平衡。

 

愿我们永远记得,在追求 "技术攻防" 的路上,不要忘记数据背后的 "人"—— 信息安全的终极答案,不是炫目的攻击技巧,而是对每一个个体隐私的尊重,对整个社会数字安全的担当。这,才是我们专业最厚重的重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