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媒学院21文产 潘颖 校友毕业感言

来源: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10 15:47:43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传媒学院21文化产业管理潘颖毕业感言——行于斯,长于斯

“走过的叫足迹,走不到叫憧憬。” 这句话,在临近离别的此刻,仿佛有了沉甸甸的回响。四年光阴,竟已悄然滑落指尖。回望在女院的这段旅程,才惊觉,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升月落,早已无声地塑造了我生命中最深刻、也最迅疾的成长。

2021年,秋。

九月的风,初次拂过女院的林荫道,带着一丝清冽,也带着一个18岁年轻人初入陌生天地的恍惚与茫然。我怀揣着对“传媒”这个词语模糊的想象而来,像一粒投入深海的种子。文学史的课堂,是穿越时空的邀约,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名字和思想,如涓涓细流,浸润着干涸的认知;艺术史的画卷徐徐展开,色彩与线条背后,是灵魂无声的呐喊。而《女性学》这门课,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。它并非立时掀起巨浪,却在心底漾开一圈圈涟漪,持久不息。那些关于“性别”、“权力”、“自我”的探讨,起初是陌生的概念,渐渐却像钥匙,撬动了我对自身、对世界惯常认知的锁。它并非灌输某种主义,而是为我点亮了一盏灯,让我第一次清晰地审视“身为女性”这个存在本身所蕴含的复杂与可能。这启蒙,带着温和而坚定的力量,悄然改变了我的视角。

2022年,冬。

寒意渐深时,校园却成了最熨帖的归处。最初的陌生感消散,代之以一种熟稔的节奏。在专业里,我开始摸索自己的路径。摄影课是意外的惊喜,当冰冷的镜头成为眼睛的延伸,捕捉光影的瞬间,我竟在其中寻得了与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——沉默,却充满力量。文字之外,影像成了我表达的支点。胆子也大了一些,尝试站上演讲台,让声音在空气中碰撞;也学着在主持活动时,稳住那颗怦怦跳的心。那些时刻的紧张与后来的释然,都是成长的印记。也是在那些忙碌的间隙,在图书馆的角落,或是熄灯后的床头,电影的光影和文学的篇章,像另一个世界的入口,将我深深吸引。那些虚构的故事和情感,在冬夜里,格外温暖而深邃。

2023年,春。

当新绿又一次爬上枝头,关于未来的轮廓,开始在心底隐隐浮现。考研的念头,像春草一样破土而出,并非随波逐流,而是经过思考后,想要更深入地探索那片被点亮的领域。于是,图书馆成了第二个栖居地。在那里,时间仿佛有了另一种刻度,书页的翻动声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构成了最专注的乐章。学累了,便沿着小径一直走,任思绪随着脚步延伸。女院的春天,草木葱茏,生机勃勃,那些无声的成长,像一种温柔的陪伴,也像一种默默的鼓励,提醒我步履不停。湖边的微风,操场上的落日,都成了沉淀心绪的良方。

2024年,夏。

我一生的黄金年代,落在六月的云朵里,掷地有声。四年的时光,已沉淀为生命里无法剥离的底色。站在这个节点回望,女院于我,早已超越了地理的坐标。它像一个温厚而坚定的容器,包容了我所有的青涩、迷茫、尝试与探索。它没有给我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于无声处,滋养了我的筋骨:那些在专业课上习得的技能,那些在实践活动中磨砺的勇气,那些在无数个日夜中被唤醒的自觉与思辨。我清晰地感知到,那个初入校门时懵懂模糊的身影,在女院的阳光雨露下,逐渐变得清晰、坚韧。我理解了力量并非总是张扬,它更常常内化为一种清醒的认知,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笃定。这份成长,关于专业,更关乎成为一个更独立、更清醒、更有力量的自己。

求学之路,风雨兼程;行囊已备,终须一别。女院给予我的,绝非仅仅是几张证书或几份成绩单。它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气质,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,一种在喧嚣中保持内心澄澈的能力。它让我相信,女性的天空,本就辽阔无垠。此去山高水长,我将带着这份浸染了女院气息的沉静与力量,走向人生的下一程。不必频频回首,因为那些足迹已刻入生命;而前方的憧憬,正因为有这四年的滋养,才显得更加清晰,也更加值得奔赴。感谢这片土地,曾温柔地托举过我的青春。